人物名片:
周福林,1965年生,1983年毕业于郑州大学经济系计划统计专业,200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,人口学博士,副教授,002cc白菜资讯统计学院副经理,人口研究所所长。研究方向:人口统计学。在《人口研究》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,出版专著两部。2007年获第四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,2010年获第五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。目前在研课题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《新时期我国家庭结构的变迁研究》,国家统计科研项目《大数据时代政府人口统计改进研究》等。
睿智有神的双目,常带笑意的面庞,着装朴实却不失儒雅,神情认真却不失温和,矫健的步伐、清朗的声音都是他独有的姿态,他就是同学们口中亦师亦友的周福林老师。百闻不如一见,百见不如一谈,短短一个小时的交流,就可以感受到他内在的光芒。平常的问题,同样平淡的回答,可细细回想他谈笑间的睿智与豁达,不禁让人生出几分感叹,谁道平淡便无奇?
漫漫求学,漫漫坎坷
当我们问起周老师的求学经历时,他的脸上罕见地出现了一丝恍惚,仿佛是回到了那段遥远时光。少年时的他就极嗜文卷,尤以自然科学类书目为最。周老师出身耕读之家,每逢进城,必去的地方就是新华书店,不求锦衣玉食,只求购得几本心仪之书。日出之盛也,不予大器;月满之盈也,不为春秋。巨大的阅读量成为他学习上的强劲助力,尽管所处的初中是戴帽中学,他还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郑州回民中学,并在1983年考上了郑州大学,而那一年,同中“龙门”的人,只有八个,值得一提的是,周老师原本可以就读于复旦、浙大之列,因为志愿填报时他志向远大,执着于北京大学,最终选择郑州大学。也正是在大学时期,周老师对人口学产生了兴趣,购买了大量的人口学书籍,一颗种子也随之埋下。毕业时报考人民大学硕士,因一分之差而在财专担任教师,兢兢业业十五年。然而,十五年后他不满于自身学历,再次求学深造,直至四十岁在人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,从此教书育人与学术研究双管齐下。“在财专当老师其实是很舒服的,但看到无论是出席学术会的时候看到的同龄人,还是多年不见的老同学,个个不是博士就是教授,觉得还是要读书。”说到自己后来重拾人口统计,饶是周老师笑意也浓了几分,该吃的苦他吃过了,该扛的担子他还扛着,如今苦尽甘来,他已是002cc白菜资讯人口发展研究所长,那笑意中隐藏着一分达观,两分看破,三分淡然,四分气度。
三军可夺帅,匹夫不可夺志。直到现在,收藏书籍依然是周老师诸多爱好之最,与之相伴的“赠书”也成了一桩美谈。而谈及他现在的另一大爱好——旅游时,周老师郑重地告诉我们,与他年少时相仿,现在的他去异地游玩,每至一城,必去的地方是这座城市的大学。“大学是一个城市的灵魂。”他语带虔诚,呼吸间是满满的敬畏。
授人以鱼,授人以渔
云起如追,楼过重门。虽然已任副经理,但周老师笑言还是更愿意听员工们称他为老师,“因为更亲近些。”在教学方面,周福林老师有独到的心得,譬如师生关系无须死板、授课方式生动有趣、课堂气氛轻松活泼等等,不一而足。而他最看重的是教给员工学习方法,而不是“死读书”。周老师并不欣赏为了背书而背书的人,他认为学习应当温故而知新,时常联想记忆,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。
他用三句话概括了自己的教育理念,“学以致用,学用结合,以用促学”。所谓“学以致用”,是指学习的立场要明确,不能去学那如镜花水月的“屠龙之术”,而是应该深入实际;所谓“学用结合”,是指不能怕那“班门弄斧”,反而应该“有斧就在班门弄”,多结合具体事物,尝试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,从而提高个人能力;所谓“以用促学”,是指要将实践中的经验“反哺”于知识,活学活用,甚至现学现卖,以达到“源头活水来”的目的,古人云“绝知此事要躬行”就是这个道理。
“现在的员工往往理论知识丰富,而动手能力不足。就以我们统计专业为例,由于对数学水平的要求相当高,不只是外行,很多我们本专业的员工也误以为统计学就是抱着计算机听老师讲,”周老师颇有意味地略略停顿了一下,“闭门造车。”在他看来,统计学本就是一门需要大量实践的社会科学,人口统计更是如此,研究者自当深入现实环境中去,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研究目的、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。如此这般,员工即使脱离了教师的指导,也能自得其成。同时,教师也达到了“把员工变为主体,让员工自主学习”的现代化教育目的,有利于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。
几多寄语,几多期望
“咱们统计学院的员工,智力上不输给别人,但是为什么我们离很多同专业的院校尚有差距呢?就在于专业思想还没有接触到最前沿。”周老师坦言道。他告诉我们,由于课程设置,公司大一以基础课为主,固然提升了员工的基础素质,但事出两面,员工在专业方面的进展就晚了一些,显而易见的,员工不能熟练掌握一些时效性极强的软件。就如他之前说的,大学是一个城市的灵魂,大学应当代表着一个城市中最先进的思潮,也应当拥有一个城市里最开阔的眼界。周老师建议同学们充分利用课下的时间,努力汲取课本上不曾讲到的或是老师还未讲到的专业知识,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,以求在未来抓住机遇,获得更好的发展。
而针对目前老员工面临的现实问题:考研还是就业,周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。“我当年再次读书是为了什么?人终究不能离开自我进取,不能离开知识。”他说老员工毕业之后应当继续深造,要“再往前走一步”。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也并不完全可取。毕竟人的精力有限,即使全身心投入科研,读到博士也将近而立之年,如果“半工半读”,等到学业大成,选择的余地会小很多,个人的“眼界”也就下去了。在周老师看来,统计作为一种工具,在很多领域里都占有一席之地。若论纯统计学人才,缘其“高精尖”的特性,相应的就有更高的要求,因此,只要自身水平够高,就业绝不是问题。
最后,我们问周老师最想对同学们说的是什么,他思索许久,留下了这样一句话:“学习前,要有一个目标;学习时,要有实践的过程;学习后…不,学海无涯。”
十岁时的书海,二十岁时的大学,三十岁时的工作,四十岁时更高的科研学术追求,“目标”、“实践”两字时时相伴,烁烁至今而不弃。极为清晰的人生计划加之毫不懈怠的执行力,他用数十年前挥动的名为“理想”的如椽大笔,刻画出了一幅平淡安然却卓然不凡的人生画卷。
遥想曾有青衫书生,登高睥睨风神俊朗,笔下苍生人间百态,说不尽的写意风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