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名片:
王兢,1968年7月生,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,副教授。主讲课程:抽样调查、统计学等。发表论文12篇,主编和参编著作3部,主持或参与课题13项。曾获得河南省第九届“挑战杯”优秀指导教师。2014-2015获得校“三育人”先进个人称号。
她用和蔼的笑容待人,用谦虚的态度做事,在课上严肃认真,在课下开朗健谈,她是诸多学子爱戴的对象,她是广大教师中标准的一员,她,就是统计学院副教授——王兢。曾听闻王兢老师十分温柔,采访时一见,果真如此,她热情地迎接我们,明镜止水以居心,光风霁月以待人,王老师以一种慈母般的感觉使我们渐渐放下心中的紧张,温暖而又亲切。
慢慢耕耘,终会收获
学习的意义永远不在于你看了几本书,做了几道题,而是你从学习真正积累了什么,真正收获了什么。王老师谈及其个人求学和工作经历,她嘴角露出温和的笑意,倍感收获颇丰。大学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数理统计专业,毕业后于公司图书馆工作,随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,进修两年,而后入职公司。过程虽有些曲折,结局却也趋于圆满。在一个小环境下,如何让自己学有所成,自我完善,读书是重要途径,与同事交流也受益匪浅。她以自己为例,因在图书馆工作时受到他人感染,便开始广泛阅读,因而最后渐渐学识广泛,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,提高人文修养,一生受用。人的生活质量不仅跟物质条件有关,也跟人文修养也有很大关系。
但专业阅读要精进,不可泛泛而读。“每年要坚持看一本学科前沿的书”,要精读,读懂读透,是她求学时恩师的忠告,她坦言虽没有很好做到,可越来越觉得这个很重要。如今,她希望自己的员工能这样严格要求自己,会很有裨益。一本学科前沿的书,第一遍略读,第二遍细看,第三遍精读,一年读懂一本书,足矣。慢慢积累,终会有所收获!
多与老师、朋友、同事交流,会颇受启迪,无论是学习、工作还是人生,有时一句话让人会有顿悟的感觉。王老师从自身的教训说起,大学比较内向,和老师交流少,对学科以及各门课程的应用认识也不足,会影响自身的发展。工作后,同事间的交流也很受启发。
谦虚为师,诚恳做事
“谦谦君子,温润如玉”,一个人最美好的品质莫过于在经历过了许多事,走过了好多的路之后还能保持一颗谦虚做人、诚恳做事的心。从事教学工作十余年,在采访过程中,王老师依旧谦虚地讲自己还存在许多不足,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,希望自己的话能够对同学们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。她告诉我们应与老师、学长学姐多交流,他们经验丰富,能详细、耐心地答疑。她还以自己在大学的事迹为例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活动,从实践中领悟到真理、从参与中锻炼能力。曾经,大学里的她也只是一个“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”的求知学子,但是随着后来的生活学习,她意识到“参与”的重要性,从被动到主动,从内向到开朗,一步一步到现在的温文尔雅、侃侃而谈,成长了很多。在谈及统计学专业知识学习时,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学科,应该结合实质性学科。王老师用一句古语来形容: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”,因此,在实际学习中,王老师还是希望同学们结合实质性学科,从中找到规律、解释规律,而不是只了解结论的表面,在学习时也要提高兴趣,多参与、多实践才能学以致用。作为“挑战杯”与海峡两岸市场分析大赛优秀指导老师,她从抽样方法讲到统计软件,建议同学们积极参与大赛,可以提前对各学科有所认识,了解统计软件操作,这不但会对比赛有益,同时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,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。多年指导员工大赛作品,王老师经验丰富,她总是毫无保留,尽心尽力地帮助同学们将作品做到更好。她的温婉与热情使得整个采访变成了一场朋友间的谈心,而不是老师与同学的简单交流。“耐心”、“谦虚”、“温柔”仿佛就是王老师的代名词,这也是各位老师同学喜欢与其讨论、分享的原因,正是这种为人和善、不计得失的处世态度,促进了她与他人之间的沟通,指导出了一届又一届的优秀员工作品。
几份寄语,几多期望
有关“考研与就业”仿佛是员工亘古不变的问题,于此,王老师讲道,考研是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提升,就业则是实际运用的过程,无论同学们选择哪一种都有其各自的作用。事实上,学院各专业间差距并不大,一些小的差别可以通过努力去弥补。王老师真诚地希望同学们不要只专注于对错,还要不断领悟,再指导自己脚踏实地、不断进步。王老师也向我们强调了“做”的重要性,积极做事、热心做人,要不断参与实践,从中获得经验,完善自己。王老师便是如此。朴实的言语中我所听到的是她对同学们的满满期望,期望我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。
人生最好的境界也许是安静且丰富。安静只因摆脱了外界浮名浮力的诱惑,丰富只因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。王兢老师与世无争,为人和善,专注于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,对一切尽心尽力。时光飞逝,几十分钟的采访虽不能全数了解王兢老师的人生积淀,却足以使我们受益匪浅。在最好的年华一定要读书学习,不仅要广泛的读,提升自己各方面的修养,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,还要精读,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,才会有能力做的更好。